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预言,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此次六中全会将文化作为议题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之后,进一步提出和部署文化兴国战略,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在思想理论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贡献:
第一,全会准确地把握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号召全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确提出四个“越来越”,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些提法表明我们党对文化与人、文化与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把握日益准确和深刻。
第二,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建设与制度性变革的本质联系,坚定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决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历史性的理论突破,是提出了两种文化的划分,即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及其机构的状况,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视为国家管理和调解文化生产的两种形式,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它要求人们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理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当前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以全新方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使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三,会议明确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方向。文化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民族精神的居所,民族精神的脐带和血脉。文化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是它要通过塑造人的心灵来改变外部世界,文化只有以个人社会化的途径内化为民族的心理结构,才能构成文化的传统,它的兴衰总是牵动人的心灵和精神家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价值体系,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